美国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截止到中国端午节(2014年6月2日),美国的上市公司有5294家。这个问题至于较真吗?作为“福粉”(福尔摩斯粉丝)和“双狄迷”(狄仁杰、狄更斯迷),如果拿不到第一手资料,就像吃着偷来或捡来的粽子,心里总不踏实,不是对“偷”或“捡”的行为不踏实,而是对粽子的来源不踏实——原主人是不是讲究食材,注意卫生,是不是重口味?因此笔者不遗余力,千山万水地寻根溯源,没准会有什么意外发现呢!

国内内行资料可查《证券市场导报》每期末页,比如截至2013年10月,纽交所、纳斯达克交易所分别有2356家和2616家,合计4974家上市公司。可这里的纽交所,是纽交所本身还是纽交所泛欧集团呢?有没有包括集团旗下的美国股票交易所?不得而知。不注明数据来源或转载出处,可是偷粽子行为呐。

相关信息:

IB(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证券)相关介绍及开户最详细教程

还是直奔老巢吧,先从纽交所、纳斯达克的官网及其年报入手,但这里有猫腻(tricky),喜欢忽悠本所有多少只证券上市。大家知道,上市证券(listed securities)与上市公司(listed company)是不一样的,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有数只证券同时上市,比如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其中优先股又有累计、可赎回等等货色。场外市场就更不用说了,OTC Markets集团始终拿“一万只证券报价交易”摇旗呐喊。各有各的生意,正所谓“人艰不拆”。

辗转到纳斯达克官网提供的stock screener股票查询系统,这是个便于小散炒股的好东西,有点类似于初级版的国内Wind资讯或同花顺行情软件。但stock screener主要是便于查询最新数据,对于历史数据,最权威的还是要去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的官网。注册、点击、下载,全球主要交易所的历年数据一目了然。终于可以成竹在胸,美国上市公司近年数量在五千家上下起伏。碰巧,美国证监会主席Mary Jo White也来佐证,在2013年10月召开的证券交易联盟第80届市场结构大会的发言称,“美国上市公司数量大约4900家,从1997年的8000多家的峰值滑落至此。”(注:经过2008-2009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2012年的中概股危机,上市公司存量在2012-2013年处于最低谷,目前略有回升,重回5000家的水准线上。)

这5000家有多少干货?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5000家上市公司的内涵是什么。如果我们想要知道“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家,利用stock screener系统,首先要剥离加拿大公司及其他外国公司的ADRs,占比超过10%,这个比例十分保守,实际上的外国公司只多不少。第二层外围粽子是金融板块,银行、保险、证券、小贷公司等,为数不少。最后再去水分,那些微市值公司(市值2500万美元以下的公司),居然占了30%,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本土公司,可见外国公司的入门槛还是相对苛刻啊。2500万美元市值折合不到1.6亿元人民币,目前A股最小市值公司万福生科7.5亿元,美国颤抖吧!

经层层剥离,称得上是干货的粽子——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上市公司,目前为3000家左右。请放心,为防止外国公司、金融公司、微型公司之间的重复扣除,已经进行了类似如下处理:

P(AUBUC)=P(A) P(B) P(C)-P(AB)-P(AC)-P(BC) P(ABC)。

“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结一下上文,在大洋彼岸的这个端午节,一共就5274只粽子(上市公司)。如果不算进口粽子(外国上市公司),本土一共4248只(偏于高估),如果再扣掉金融类的和迷你型的粽子,称得上是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的、真材实料的粽子,也就3000只左右存货。可见纽交所、美国股票交易所、纳斯达克这三家店当之无愧是精品店。

这里要补充一下,凭什么就这三家店垄断了粽子上市?没错,目前美国有16家有牌照的粽子店,历史上更多。但粽子上市基本上被这三家包揽(其中美国股票交易已经被纽交所泛欧集团收购,但保留了独立牌照,以与纳斯达克的较低层次竞争),美国官、商、学各界,只要是提到上市的粽子,毫无例外就是指这三家店。其他店的生意,主要是分销(Unlisted Trading,即“未上市交易”)或提供粽子的包装拆分服务(衍生产品交易)等。

如果到此为止,或许可以得出一个不言而喻的结论,就是美国“上市公司目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说,美国也存在“两多两难”的困境(企业多,投资者多,融资难,投资难)。美国的企业多如牛毛,牛毛有多多?2700万家左右(数据来自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下同。数据相应的年份略有差别,但不影响比例的数量级及我们对问题的论证)。去掉其中占比四分之三的“个体户”(没有雇员、不对他人支付报酬的企业),雇主企业约600万家。

美国上市公司以不到全美企业万分之二的数量比例(4248家本土上市公司/2700万企业),年收入竟占到全美雇主企业的半壁江山(50.70%=15.08万亿美元/29.75万亿美元);如果以全美年收入1亿美元以上的2万家雇主企业为基数,此收入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年收入的合计占比高达四分之三(74%=15.03万亿美元/20.3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市场上粽子数量精简,但质量精华,基本上把全美经济的干货、硬货,包进了纽交所、美国股票交易所、纳斯达克这三个店里面。

这真是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正值中国资本市场超常规发展期,依美国的情况,难道三四千家就够了?这里还没有提到经济体量的差距。不过不用担心国人大干快上,搞数量扩容和重复建设的能力,从数量上超英赶美,指日可待。

奥秘在于流动

美国三家店的三四千只粽子是存量概念,而流量的新陈代谢,才是永葆新鲜的秘诀。例如2000年的纳斯达克(参见年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上市了605只粽子(其中IPO为397家,其他来源包括从场外市场升级转板、从纽交所或美国股票交易所转板、ETF及其他产品上市等),当年高科技泡沫破灭,随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下架退市了770只粽子。2001年再度遭到“911事件”打击,上市仅有145只粽子(其中IPO为63家),但退市下架高达650只。其他大部分年份,也是退市多于上市,在2007-2009年的房市、股市泡沫及接下来的金融危机期间,大进大出的一幕再次重演。

由此可见,粽子在精不在多,流动才是市场的生命线。流动起来,厨师才有活干(投行及其他中介),超市才能持续开张(交易所),食客(投资者)才能满意了再来购买,市场质检人士(做空基金、集团诉讼律师)也能分一杯羹。当然,凡事都有其阴暗面,美国粽子存量萎缩、增量断档背后的问题,留待后续分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