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牛市引国人绕道入场 证监会称将推个人境外投资制度(QDII2)

不炒美股你就out了?

2010年至今年7月,云集了众多中概股上市公司的纳斯达克指数上涨59.23%,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38.64%。投资美股似乎更有利可图。

在五道口从事IT工作的林志(化名),从2010年开始炒美股。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他所知,从1996年中国第一家公司广深铁路赴美上市开始,就有个人投资者在境内炒美股了。国内知名研究美股网站i美股主编梁剑更是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预估现在约有30万个人投资者在炒美股。但是这个群体更乐意称自己在‘投资’美股。”

资金绕道炒美股

中国目前不允许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只能通过购买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个人投资者没有合法渠道直接操盘美股,只能借由专业投资机构曲线投资美股。

根据中国的外汇管理规定,个人账户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会受到严格的审批监管,并且每人每年度的换汇额度只有5万美元,而美股的交易必须使用美元,如何将大量的境内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汇入美股账户,成为想投资美股的境内投资者最大的障碍。

中国建设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银行对境内给海外账户汇款有严格限制,如果这个账户是境外投资所用必须要经过外汇管理局的批准,境内银行才能进行操作。

那么大量的个人投资者是如何绕过监管投资美股呢?《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投资美股首先有两种开户方法,其一是通过国内券商在港分支机构开户;其二是通过互联网直接在国外的券商处开户。

邹静(化名)是国内一家大型券商在香港分支机构的投资顾问。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券商可以帮助记者在香港开设证券账户,这个账户不仅可以投资美股和港股,还可以投资台湾、新加坡等多地的资本市场。

记者只需要携带身份证以及地址证明单据(如水电费单或物业管理费单等)到这家券商的北京分支机构办理即可。如果记者不方便,他们还提供上门服务。

证券账户开设完毕之后,最为关键的就是开立进行交易所需的银行资金账户。邹静告诉记者,他们在为记者开通证券账户的同时,就会在香港的银行如渣打银行[微博]为记者开立交易所需的资金账户。

“为了更顺畅地往海外账户汇款,在银行汇款时,可以将汇款用途说成留学、教育等,如果这家银行不允许你汇款,你多试几家总会行的。”邹静提示道。

这样,一旦资金汇入上述海外账户之后,就可以进行美股投资了,成功地规避了个人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境外市场的规定。

另外一位来自国有大型券商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在其所在券商的香港子公司开户的投资者95%为大陆个人投资者。

而通过网上直接在国外券商开户的方式则更为普遍。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国外券商为了服务越来越庞大的中国投资者,都开通了相应的中文网页和客户服务。

大陆投资者只需按要求在网络上填写开户信息,并将相关证明材料邮寄至券商,审核合格后即可开户。而开通交易所需的银行资金账户的方式与第一种开户方式大同小异。

如果觉得每年5万美元的额度太少,林志向记者支招,可以用身边朋友的身份证申请更多换汇额度,比如10个人的换汇额度加在一起就有50万美元。

但一位市场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样放大资金的操作方式在现实中也容易异化,容易衍生出非法集资。比如一些公众可能会将自己的换汇额度交由第三方去投资,而一旦投资出现亏损,可能会引起权益的纠纷。

美股的公司更真实

从2010年至2012年,林志投资美股这三年的收益分别为40%、40%和90%。“这样的收益率在我的朋友圈子里不算什么,有的收益甚至高达好几倍。”林志说。

“从我们网站的用户来看,投资美股的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梁剑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当然,肯定也有投资亏损的,但大都不愿意公开说。”

炒美股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一位美股投资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在优酷股价为30美元时购买了优酷的做空期权(即只有当后市优酷股价走低时才能获利),当股价涨到40多美元时继续买,结果优酷股价飞涨到50多美元,亏损达到九成多,让人惊心动魄。

不过,相比于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对于炒美股一族,他们觉得从美股市场学习到了成熟规范的资本市场带给他们的投资视野和理念。

梁剑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投资美股的人群主要有四类:公司在美国上市的高管和员工;围绕赴美上市企业产业链的人,比如私募或创投基金;有海外读书背景或对海外资本市场比较了解的人;具有国际视野的投资者,比如以前投A股的,后来转投美股。“这些群体在投资经验和视野上比A股平均水平高一些。”梁剑说。

“我觉得炒完美股,自己变得更加理性了,不再特别关注一个公司的股价,而是关注它的业绩和盈利模式。”林志表示。

林志告诉记者,相对于A股,美股吸引他的原因在于公司在美国股市的估值更为真实;美国的股票市场能够真正甄别出好公司和坏公司。

“A股最大的问题不是说市盈率高的问题,而是财务数据是不是真实的问题。”林志说。

“公司如果业绩不错,一定会被市场认可,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谈及自己投资美股的感受,梁剑直言,中国优秀的互联网公司除了一两家在香港上市,其他的都在美股上市,而互联网公司又是他相对熟悉的公司,所以会选择在美股投资。

此外,相比于退市难的A股市场,充分市场化的淘汰机制,也是美股吸引众多投资者的原因。

林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美国,公司愿意上市就可以去上市,但是造假或业绩不好就要付出代价,甚至为此被勒令退市。

“对于公司而言,觉得在美股的价格太低了,对公司不利,你就可以主动退市。比如盛大,非常优秀,但觉得价格太低了,就退市了,私有化了。这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逻辑,并不是退市就意味着公司不好了。”林志说,而在A股,退市的企业往往是特别差的企业,尽管如此,还有很多亏损企业竭力避免退市。

此外,目前国内的炒美股投资者,一般选择投资的公司为自己工作领域熟悉的公司。比如从事IT工作的林志选择投资的公司就多为TMT(科技、媒体、通信)类。

投资政策或将松绑

“个人投资者交易国外股票的交易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近几年的交易量出现了猛增。”广东省社科院外汇研究专家黎友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林志向记者表示,其周围投资美股的圈子,平均每人有20多万美元的资金投入。而以每人只投资换汇额度5万美元进行保守估计,境内30万个人投资者投资美股的资金即达到150亿美元。

而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6月份公布的数据,QDII累计获批额度为858.57亿美元。这意味着不算其他境外股票市场,单境内个人投资者投资美股的金额即超过QDII累计额度的1/6。

银河期货首席经济顾问付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肯定是违规的,但这是挡不住的,下一步估计很快就放开个人投资者投资境外。目前主要困难是资金出不去,监管层应该也关注到了这个现象,但将来这个是要放开的,现在没必要下大力气去监管,堵不如疏。”

不过,黎友焕表示,目前的外汇监管漏洞很多、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完全放开个人境外投资的风险很大。

一位券商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现行的规定下,个人投资者没有政策上明确支持的渠道来投资境外股市,但这方面的需求又很强劲,导致一些不合规或风险大的渠道开始出现,比如有些券商为投资者开设的账户,没有进行银、证分离,极易滋生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风险。

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个人投资者投资境外市场的方式规避了监管,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挑战。

梁剑认为,资本是有逐利性的,肯定会向更加赚钱的市场流动。如果管制放开,相对更规范的境外市场就会吸引境内资金,相反,境内的市场如果更加规范会吸引境外资金。这完全会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成长

“关键是我们的监管工作和对外投资的制度要改革。” 黎友焕表示,改革需要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对购汇量的控制、投资的合法性以及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等。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根据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逐步开放投资步伐,修改过时和不适宜的相关法规。

今年5月份,“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境内炒美股一族可以正大光明地在境外市场上展现自己价值投资理念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中国经济周刊》就此采访中国证监会,近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道,目前,形式上我国居民仅可通过QDII方式间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相关部门正计划尽快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但还没有具体时间表。

网友相关评论:

“证监会是绝对不会放开的,如果投资者都去炒美股了,资金都抽走了,国内股市势必暴跌,到那时候股市要么变成僵尸要么变成死盘,所以,我估计他们会严厉打击这种炒美股的行为”

相关知识:什么是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

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可以看成是目前国内的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1]的升级版本。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条件下,有控制的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安排。QDII只有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门槛较高,主要可参投资港股基金、黄金等产品。

QDII2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投资主体扩大到个人投资者。QDII2参考QDII的规则施行,B转H方案没有QDII的框架,QDII2方案具体包括额度、交易方法,货币结算方法,投资者和投资对象等。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3年1月14日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内地正研究革新QDII、QFII和RQFII等中港两地资金互动措施,考虑引入中港的个人投资者参加,增加两地资金互动。另外,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央行提出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并积极做好QDII2试点准备工作,这是央行首次提及QDII2公开试点。

QDII2前身胎死腹中

其实这不是中央第一次提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概念。早在2007年,中央曾提出“港股直通车”计划,但内地投资者在计划宣布的第二日大批涌入查询及开户,令央行担忧内地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不足,再加上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金融海啸,令到“港股直通车”计划流产。因此,2013年重提QDII扩容的时机非常重要,市场分析人士指令到港股市场尤为敏感的QDII2将会在QFII2和RQFII2成功扩大试点之后推出,仍然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推行QDII2的意义 – 个人投资者“走出去”

国内的QDII规模,截止2012年底,获批额度为855.77亿美元。因容许内地投资者“走出去”,投资港股市场等,QDII被称为“港股直通车”。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称,将适时把原有QDII扩大至个人投资者层面,也就是QDII2(Qualified Domestic Individual Investor 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但具体的时间表和额度的相关信息仍未透露。

一旦QDII2推出,预计对A股和港股形成利好,并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并且境内资本境外投资的准入条件将有所放宽,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将有望参与进来。

QDII2对内地大量持有外汇的投资者而言可以扩大投资范围,增加资产配置的有效性,有助于增加资产流动性。

QDII2的前景

2011–2012年来,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多个地方证监局,以及一些港澳政协委员,都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过类似QDII2的建议及方案,监管部门已进行过一些沟通、研究。2013年初证监会与央行不约而同地提及QDII2,从一个侧面表明监管层的态度。

具体的操作细则可能会在2013年5月份“证券行业创新发展论坛”召开前后公布。

但并非所有个人都能进行投资。有中资基金管理层表示,香港金融界一直力争推出QDII2,期待持有资产100万元人民币或以上的内地高净值人士来港买卖港股,人民银行现已表明积极推进QDII2,预计尽快公布详情[2]。

内地金融专家预计,初期QDII2很难超过QDII的规模,由于投资门槛较高,以及个人投资者对海外市场了解有限,预计短期内规模只有一百亿至数百亿美元规模。

香港:紧抓机遇 券商抢先开拓新产品

由于市场憧憬中港两地投资渠道扩大的缘故,香港多只中资券商股如申银万国、海通国际、国泰君安等股价率先上涨。业内人士表示,相信各家券商将积极设计新产品,待正式公布一出就申请资格和额度。透过销售QDII和QFII投资产品,券商、基金公司均可从中获利,当批准额度日益增加,机构就可以获得更多收入。香港业界均对中国证监会研究扩大两地资金流动规模表示欢迎。

有分析指出,香港若想从扩大QDII中获益,巩固香港金融中心的规模与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第一,管理资金流入速度。QDII2还未获得落实,但中资券商股已有被炒作之嫌,外界关注会否重蹈2007年港股直通车初推出导致港股暴涨暴跌的覆辙,内资涌港将给已受热钱觊觎的香港带来更大压力。因此,香港政府应与中央步伐协调,鼓励资金按部就班来港并做长线投资,从而遏制短炒投机。

第二,强化资产管理中心。QDII的一个目的是分散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如果能够建立起资产管理中心的职能,提供更多类型的投资产品,如环球债券、基金等,提供更周全的服务和投资者教育,同时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避免类似“雷曼迷债”的事件再度出现。配合以“近水楼台”的地理效应,必将吸引更多的内地投资者将香港作为“走出去”的首站。

第三,开拓人民币离岸中心业务。未来人民币资金流量势必更巨,其中蕴含庞大商机,香港唯有尽快完善金融基建,产品多元化,法律规范等配套建设,做好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才可以在与新加坡、伦敦等对手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Comments are closed.